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魅力贵池 > 人文历史 > 名人踪迹

杜牧

阅读次数:17604 信息来源:池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:2018-12-01 22:48
[字体:  ]

杜牧(公元803—852年),字牧之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.出身于儒学世家,宰相杜佑之孙。少年致学,满腹经纶,有经邦济世之才,充满报国为民之心。自26岁进士及第、登科致仕,因朝廷昏庸和党阀之争,杜牧在京不被重用。武宗会昌2年(公元842年)外放黄州(今湖北黄冈市)任刺史,会昌4年9月迁任池州刺史。杜牧在池州任刺史两整年,虽怀才不遇,满腹惆怅,但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正直文人,还是做了一些有益于池州的事情。政事之余,他踏遍池州山山水水,留下了寄情秋浦山水的瑰丽诗篇。

池州又名池阳郡,唐高祖武德4年(621)置州,辖秋浦、青阳、石台、至德等四县,治所在秋浦(今澳门皇冠体育_中国竞彩网$【官网娱乐平台】:)。池州在长江之滨、黄州之东,虽非黄州“僻左小郡”,也不过是“吴头楚尾”只有17591户的江东小州。前任刺史李方玄很有“吏才”,任职4年政绩颇佳。晚唐年间政治腐败,胥吏作弊,各地徭役多不公平,尽摊于贫苦人民身上。李方玄创立“籍簿”,按籍征发,使池州徭役公平。他又通过清理户税,免除对七千户平民的横加赋税,使池州一度“天下无事,人安地熟”。杜牧与李方玄系同龄好友,又同在朝廷为官,交往甚笃。两人先后外放池、黄二州后,常有书信往来,切磋政事,互诉衷肠。这次杜来池接任刺史,好友相见,纵酒畅谈了十天,“语公之余,且及其私”,李“许以季女,配杜长儿”,结成儿女亲家。交接顺利,一切正常。送去李方玄后,杜即赴池州各地察访,继续革除池地其它弊端,为整顿池州地方作出了努力。凡役夫及竹木砖瓦工匠之类,杜牧全部自置“籍簿”,若要役使都自检自差,不下帖到县,他人不得插手,免去了地方胥史诸多干扰和弊端。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,他将在池做法和数年前在襄邑所见,致信汴州从事劝其采纳。他在《与汴州从事书》中写道:“今为治,患于差役不平……长吏不置籍簿,一一自检,即奸胥贪冒求取,此最为甚。”尽管杜牧在置籍簿均差役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于平民的好事,但不能改变因封建制度所带来的赋敛苛重、社会混乱的局面。会昌年间常有铤而走险者流窜各地,结伙“打家劫舍”,社会不得安宁,江淮一道尤为严重。会昌4年10月19日,江贼“劫池州青阳县市,凡杀六人,内取一人屠刳心腹,仰天祭拜”。杜牧经过九个月的“寻穷询访,实知端倪”。对于这起涉及濠、亳、徐、泗、宋、许、蔡、申、光绪州范围内的重大事件,池州受害但无力应付。杜牧据实《上李太尉论江贼书》,陈述江贼危害范围、程度,并提出治理建议。朝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,另当别论。但杜牧据实上报中央请求解决“社会公害”,于国于民还是有益之举。

晚唐期间,外患内乱,国力渐衰,无抗御严重自然灾害之力。会昌5年7月,池州大旱,禾苗将萎,无力以对。此前黄州遇旱,杜牧只好祈求神灵,曾写有《祭城隍神祈雨文》。这次池州大旱,杜牧到青阳县三十里的木瓜山求雨。相传木瓜山之神,“聪明格天,能降云雨。郡有灾旱,必能救之。前后刺史,祈无不应。”杜牧“祷神之际,甘雨随至。槁然凶岁,化为丰年”。为“仰神之灵,感神之德”,杜牧又于会昌六年某月丙寅日前往木瓜山“还愿”,作《祭木瓜神文》,并许下“愿新庙宇,以崇祭祀”的“愿”,仰求木瓜山神“视人如子,渴即与之,不容凶邪,不降疾疫,千万年间使池之人敬仰不怠”,以求池州人寿年丰。

纵观杜牧一生,宦游各地,足迹所至必访当地区的名刹古寺。在黄州所作的《郡斋独酌》诗中,有“寻僧解幽梦,乞酒缓愁肠”句;在《池州送孟迟先辈》诗中,又有“僧炉风雪夜,相对眠一褐。暖灰重拥瓶,晓粥还分钵”句。从杜的诗文里可知他是信奉神灵、相信命运的,对当杜牧主政池州之际,适逢唐武宗于会昌5年7月下诏灭佛,敕毁天下佛寺。“始命西京(即西安)留佛寺四,僧准十人:东京(洛阳)二寺。天下所谓节度观察、同、华、汝三十四治所,得留一寺,僧准西京数。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。”武宗毁禁佛教,将寺庙土地、财富收归朝廷所有,使僧尼还俗,充当“两税户,增加剥削对象。其主观上是为了统治者利益服务的,但在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负担。杜牧是个有神论者,但出于忠君、利国、利民,他对会昌灭佛是持支持态度的。池州及九华山周边十多所寺庙被毁,僧尼归俗。有《池州废林泉寺》、《斫竹》和《还俗老僧》等诗可证。但九华山的寺庙却未遭“会昌法难”所劫,究其原因:一据史料看,武宗灭佛也不是绝对的全面,唐朝有的大臣则不以为然,有些州郡不听诏令,有的听而不为。会昌6年3月武宗驾崩,宣宗大中元年即位,灭佛有所松动。诏曰:“佛尚不杀为仁,且来中国久,亦可助以为治。”准各州设二寺,僧三十人。这时的杜牧又处调动之际,九华山上寺庙得以幸存。二从杜牧《杭州新造南亭子记》看,他是支持会昌灭佛的。从其内容看,他在记中揭露当时社会欺诈、压迫百姓的官吏和工商者等,生平多行不义,以妄佛为名,行“买佛卖罪”之实,借之欺压盘剥百姓,就其本意还是为国为民的。而九华山寺庙自金地藏来山修行以来,一直奉行“禅宗”,基本做到农耕自给,未曾增加国家负担,也未敛财扰民,这一点又与杜牧一贯思想是相通的。三是杜牧对李白三上九华和高丽来山修行的金地藏一贯是很敬重的。四是九华山上的佛教兴起的历史还不长,寺庙又藏在深山、“待自闺中”,气也还不大。“山高皇帝远”,督察不到、鞭长莫及,加之主政者杜牧的态度暧昧,这些因素均使九华山寺庙免遭“会昌法难”,这也在情理之中。

杜牧一直官运不佳,但其诗名早已传遍大江南北、全国各地。自杜牧到池任职起,就有不少名家学者、仕官贤人、乡贤隐士慕名相继来池州寻访杜牧。第一位来访者是早年故交孟迟(青阳县人),诗词唱和,十分融洽。杜牧贡举孟迟、卢嗣立(秋浦人)同赴长安应进士举,第二年两人都进士及第。当孟迟赴长安应试时,杜牧作《池州送孟迟先辈》长诗送之。诗中赞美“秋浦倚吴江”、“溪山好画图”的池州山水美景,深情地回忆两人的友谊,劝勉孟迟坦然、从容地面对赴京应试,说得亲切而又语重心长。来访者众,尤以诗人张祜著名。张祜字承告,河南洛阳人,以往未曾与杜牧谋面,但相互仰慕已久,张特地从丹阳溯江而上池州专访杜牧。两人想见恨晚,遍游池州山水,对酒当歌,相互唱和。贵池城南有齐山,因群峰排列“正相齐等”,故名“齐山”。会昌5年重阳节,两人登齐山写下了《九日齐山登高》名诗。重阳登高,纵目观景;开怀畅饮,纵论古今;欣赏黄菊,抒发感衷:“但将酩酊酬酬佳节,不用登临叹落眸。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”既是劝慰张祜,亦是自我安抚,透露出诗人凄凉的心境。齐山风光山色,在杜牧吟咏之前,未被世人所重。李白“三上九华、五游秋浦”,却未登临齐山、咏过齐山。自杜牧诗吟齐山后,齐山便成为唐宋时贤登临揽胜、争相吟诵的胜地。北宋梅尧臣、司马光、王安石等诗词大家咏诗称赞,岳飞驻军池州也“得得(喻马蹄声)寻芳上翠微。”周必大著文赞美。曾任知州的包拯也挥毫为“齐山”题名。世人取杜牧、邱飞诗意,先于齐山之颠建“翠微亭”,后在其侧建“得得亭”,更使齐山增光添色。杜牧还常去游览池州城西四里、风景极佳的杜坞山。明孙仁《杜坞夕照》诗曰:“一从小杜行骖过,草木长含几倍华”。杜牧每游杜坞山,必经秀山门外里许的杏花村。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《清明》诗,即杜牧清明节出游杏花村,遇雨有感而发所作,杏花村遂成千古名村。杜牧寄情秋浦山水,留下诸多优美诗篇,尤以《九日齐山登高》和《清明》两诗为后人吟诵不绝,传播甚广,因而使齐山和杏花村名扬天下,成为池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
杜牧在池州任上虽时间不长,也有一些物质上的建设。值得记载的有:一是重起萧相楼。池州刺史衙署有座原是70年前由时任刺史的萧复(字履初,唐德宗时拜吏部尚书)所建的藏书楼,因年久失修将倾。李方玄着手备料重修,后由杜牧完成。杜牧在《池州重起萧丞相楼记》中曰:“会昌4年甲子榷木悉朽,无一可取者。刺史李方玄具材,刺史杜牧命工“重修,“会昌5年5月毕”。二是建铜壶银箭刻漏。杜根据王易简传授给他的刻漏图。在池州南门城楼上建造了一座铜壶银箭刻漏。竣工后,杜牧作《池州造刻漏记》记曰:“百刻短长,取于口而不取于数,天下多是也”。并称“大和四年某自宣城使于京师,处土(指王易简)年余九十,精神不衰。某拜于床下,言及刻漏,因图授之。会昌五年,岁次乙丑,夏四月,始建于城南门楼。”三是在池州通远门外、秋浦河边建造“弄水亭”。因李白《秋浦歌》中有“饮弄水中月”句,故以“弄水”名亭。建成后,杜牧的《春末题池州弄水亭》和《题池州弄水亭》诗引来众多诗人唱和,成为当时当地著名的游览胜景。

杜牧在池州刺史的两年任内是有政绩的,口碑、心仪俱佳。会昌6年9月朝廷又将杜牧调往离家很远、人数更少的山区穷僻小郡——睦州任刺史。他在赴任路上作《新定途中》感叹不已:“无端偶效张文纪,下杜乡园别五秋。重过江南更千里,万山深处一孤舟。”诗中杜牧自比东汉张文纪,由于性情刚直得罪权臣,而被排挤,出守池、黄远郡整整五年。这次三迁睦州离家更远,犹如万山深处一叶孤舟,前途茫茫,流转无定。既道出思乡之情,又委婉地透露出对封建王朝的愤愤不平。

“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”。1160年已成过去,人民已成了历史的主人,池州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果杜牧在天有灵,巡天遥看,那块镶在江淮大地、八百里皖江上的蓝宝石,就是今天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、山川秀丽、政通人和的新池州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上一条:岳飞
下一条:姚依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