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℃、37℃、38℃……连日的持续高温下,夏季蔬菜生产迎来严峻“烤”验,我区主要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内却绿浪翻涌,棚内的凉意与棚外的炽热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如何破解“伏缺期”难题,维持蔬菜平稳生产?近日,记者走访了我区主要蔬菜种植基地一探究竟。
“伏缺期来临的时候,就是我们调整种植品种结构的时候。” 秋江街道梅里社区美地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日升说道,目前以空心菜、豇豆、苋菜等耐热抗病品种为代表的速生菜已迅速成为市场“主力军”,成为了高温下的“不二之选”。传统速生菜品种持续发力,新品种的培育也进行得如火如荼。在该农场与省、市农业科学院以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的蔬菜新品种试验田里,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,肥厚的叶片撑起丰收的喜悦。据了解,这些新品种在耐高温性、抗病性、抗旱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优良性状,只待省级专家验收通过,便可进行示范推广。
破解了选种上的难题,育苗同样也是蔬菜生产的关键一环。走进池州市红庄蔬菜专业合作社,棚架上依次覆盖着塑料膜、遮阳网,风口处设置了防虫网,既满足了遮阴防雨、降温降湿的基本要求,又能够预防病虫害;棚内不同品种幼苗分成不同的棚区,一排排的穴盘整齐码放在地块上,盘内铺满了湿润的营养土。 “育苗做得好,蔬菜生产就稳了!”该合作社负责人叶能明告诉记者,目前基地里约有4.4亩育苗床,包括辣椒、茄子、番茄、莴苣、花菜等多种耐热品种,通过实施水控、风控、药控“三控法”精准调控幼苗生长环境,菜苗成活率可达96%以上。
从穴盘到地块,这场蔬菜保卫战的进程已然过半。“这是喷灌系统和物理防治手段,我们会根据不同蔬菜种类的生长习性有针对性地使用喷灌、滴灌系统,既能浇水还能施肥!”秋江街道梅里社区中胜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健向记者介绍道,水肥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将施肥和灌溉功能巧妙融为一体,农业防治为主,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、化学防治协调运用的综合防治方法将病虫“拦”在棚外,双管齐下助力菜苗稳产丰收。
选种、育苗、田间管理环环相扣,绿浪翻涌的农田里,种植大户们正实践着“接力种植”:根据不同土地、温差等特点种植不同类型的蔬菜错峰上市,破解了“伏缺无菜”的高温困局。“截至目前,全区共推广了6个耐热速生品系,总体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,可保障主城区日供蔬菜超百吨。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、区科技特派员章新春告诉记者。下一步,我区将加快耐热品种的全域覆盖,以品种创新攻关、智慧农业扩面、循环模式探索构建起长效“热浪免疫力”,稳稳守好市民们手中的“菜篮子”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